混凝土分項工程作為建筑施工中的關鍵環節,其施工質量直接影響整體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本文結合圖文交底內容,系統梳理混凝土施工的技術要點、流程控制及常見問題防治措施,為現場施工人員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
一、施工前準備
- 技術交底:組織施工班組學習圖紙、規范及施工方案,明確混凝土強度等級、澆筑部位及特殊要求。
- 材料檢驗:核對水泥、骨料、外加劑等合格證明,進行配合比試驗,確保材料質量符合設計要求。
- 機具檢查:確認攪拌設備、運輸車輛、振搗器、模板支撐系統處于正常狀態。
二、施工流程控制
- 模板工程:安裝前清理基層,校正尺寸與標高,接縫處采用密封措施防止漏漿。支撐系統需通過強度驗算,澆筑過程中專人監控變形情況。
- 鋼筋安裝:按設計間距綁扎牢固,保護層墊塊呈梅花形布置,預埋件位置需精準固定。
- 混凝土澆筑:
- 采用分層澆筑法,每層厚度不超過振搗棒作用長度的1.25倍
- 豎向結構先鋪同比例水泥砂漿,防止爛根
- 梁板結構沿次梁方向推進,施工縫留置在受力較小部位
- 振搗作業:插入式振搗器快插慢拔,移動間距不大于作用半徑1.5倍,避免碰撞鋼筋模板
三、特殊部位處理
- 施工縫:清除表面浮漿,露出石子后涂刷界面劑,新舊混凝土接合處加強振搗
- 后澆帶:保留時間不少于42天,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封閉,養護期延長至28天
- 預埋管線:布置避讓主筋,管線集中處增設抗裂鋼筋網片
四、質量通病防治
- 蜂窩麻面:控制坍落度,模板接縫嚴密,振搗至表面泛漿無氣泡
- 裂縫控制:優化配合比,及時覆蓋養護,大體積混凝土采用測溫調控溫差
- 強度不足:嚴禁擅自加水,標準條件養護試塊,建立強度增長臺賬
五、養護與驗收
- 終凝后立即覆蓋塑料薄膜保水,普通混凝土灑水養護不少于7天,抗滲混凝土不少于14天
- 拆模時強度需達設計要求,懸挑構件須達到100%設計強度
- 驗收時核查軸線位移、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等實測數據,形成隱蔽工程記錄
通過標準化圖文交底(相關40頁PPT可聯系技術部門獲取),可有效統一施工標準,降低質量風險。施工現場應嚴格落實三檢制度,結合BIM技術進行碰撞檢查,確保混凝土分項工程優質高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