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弊病的根源在于中國宏觀經濟結構
2011-03-21 13:52:51 來源:亞太博宇
近日,央行公布了2011年第一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當前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鎮居民傾向于儲蓄,14.2%的人傾向于更多消費,居民消費意愿是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居民消費意愿雖然只是一種預期,但這種預期仍然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尷尬處境:一直在說要拉動內需,但真正有質量的內需增長尚未有實質性起色。市場經濟的真正基礎,也就是調查中的這些城鎮居民,他們對通脹的控制仍然缺乏信心,對未來收入也缺乏信心。因此,他們不愿意真實產品消費,同時,他們也恐懼實體經濟的投資,他們一方面抱怨房價帶來的物價上漲,另一方面自己也想方設法要鉆進去。中國宏觀經濟的弊病由此一覽無遺。那么目前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簡單,政府的投資與外貿。中國政府每年占有30%多的投資率,大型國企和央企動輒簽單數萬億。此外,中國政府財政收入主要還是憑借土地財政,并以此為杠桿撬動銀行信貸。至于外貿,主要是民營經濟體從外界貿易換回大量外匯導致國內貨幣增加而出現土地等資源的增值,而此時,政府和國企憑借擁有的土地以及掌控銀行信貸的雙重優勢,將早期通過外貿發家的資本集團的資金釘在房地產市場上。這個過程中,三方都獲得了好處,政府獲得了土地財政,國企同樣收獲不少,而通過外貿發家的資本集團也獲得了增值,唯一沒有獲得好處的就是大部分居民了。這種局面下,不能指望他們變成拉動內需的力量。事實上,真實產品的消費與實體經濟的投資是共進退的關系,真實產品的消費低,實體經濟的投資同樣也低,反之亦然。因為,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都在于人們要有信心,對整個中國經濟向好發展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