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193.com尢物视频国产,国产中文在线观看,女教师巨大乳孔中文字幕免费,

東北振興定位“四基地一區”

2007-08-10 09:16:41    

國務院日前對《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做出了批復,提出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及確立了“四基地一區”的目標定位。在批復中,國務院還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務實調整目標確保有效實施

在此前《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東北振興總體目標是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為此,還制定了具體標志,其中之一就是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下降轉為上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和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
不過,在國務院對《規劃》的批復中,東北地區未來綜合經濟發展水平的表述已經由“居全國前列”修改為“較高”。對此,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劉庶明處長坦承,未來10~15年,東北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整體要進入全國前10名,“居全國前列”還有難度。

不過,國務院的批復明確肯定了上報的《規劃》對東北地區“四基地一區”的目標定位。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國務院對于《規劃》的批復得到了東北三省的歡迎。遼寧省發改委副主任劉煥鑫表示,這將加速推進遼寧地區的發展步伐。

在肯定《規劃》的同時,國務院的批復也對《規劃》的實施提出了要求。批復中明確提出,發改委、振興東北辦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加強與國家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適時調整《規劃》內容和實施步驟,保障《規劃》有效實施。

不僅如此,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分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支持和督促檢查。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規劃》編制工作從2005年5月開始,至2007年8月2日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歷時兩年。《規劃》覆蓋了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億。規劃以“十一五”時期為重點,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針對東北振興三年的評估結果,國務院振興東北辦主任張國寶曾表示,實現中央2003年提出的把東北老工業基地“建成新興產業基地、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區域”的目標還需要做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東北著力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

繼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之后,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成為近年來眾多省區奮斗的目標。而東北有能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已經成為東北學術界的共識,此次國務院正式批復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將為東北實現這一目標注入強大的推動力。

此前出版的《中國東北地區發展報告》表示,東北經濟區具有綜合工業體系、科教優勢及人力資源、基礎設施、農產品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對東北亞開放的區位優勢。自2003年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東北經濟區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從區域經濟的角度考慮,東北地區在發展中存在的條塊分割、產業結構趨同、生態環境保護缺乏有效協調等問題進一步顯現。

一是鐵路、公路、水利、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發展,缺乏統籌規劃,難以協調發展;二是東北三省資源日漸減少,而蒙東地區礦產資源富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迫切要求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而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出臺,恰好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明確各省的發展任務,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規劃的一大特點就是突出了協調跨省區的重大交通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項目建設。如提出了建設同江至大連、東北東部通道、黑河至北京、綏芬河至滿洲里、琿春至阿爾山、丹東至錫林浩特六條跨省區通道;建設并形成跨省區的、加強與外部聯系的煤炭、油氣、礦石、糧食、集裝箱、重型裝備、客運等七大運輸系統。

事實上,東北振興規劃本身也是國家經濟部署的重要安排。此次國家批復明確指出,要把東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而裝備制造業首先是要服從全國產業布局的。可以預見,規劃的批復和實施,可以充分利用東北地區比較優勢和條件以及較好的產業基礎,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力,東北經濟區完全可能成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區。

四大功能區實現協調發展

2000年,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2003年提出“東北振興”,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以及“東部率先”之后,全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了齊頭并進態勢。而正是基于全國31個省市區發展的“不平衡”,“十一五”規劃將全國劃分為“四個區塊”,并實行各具特色的發展戰略。

在“西部大開發”板塊中,中央批準成都市和重慶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部崛起”板塊中,武漢更有成為第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勢。“東部率先”板塊中,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區域,并在長三角選擇浦東、環渤海選擇天津濱海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東北振興“板塊中,中央現行方針是采取了通過打破行政限制和資源環境約束,實行區域一體化。

但由于這種并進態勢的一個后果是各地區都以中央政策為理由要項目和土地,從而使得國家總體調控目標不能落地。也正是考慮到不能延續已有的粗放增長模式,中央近年在這四大板塊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符合各自特點的戰略安排。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上,將建立和健全區域協調的互動機制。針對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縱向型”地依靠中央政府來配置資源的慣性,探索運用市場化的思維建立健全“橫向型”的資源流動和配置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和產業的合理轉移。

今后,現有的四大發展板塊還將受到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調節。也就是說,不論是東部、西部,還是東北、中部,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為促進四大功能區協調發展,將實行有區別的投資政策和產業政策。

投資政策重點是支持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支持重點開發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而產業政策主要是引導優化開發區域轉移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引導重點開發區域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引導限制開發區域發展特色產業,限制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產業擴張。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